改變傳統施肥習慣提高肥料利用率:讓農民施肥變得簡單方便
2012-12-11 11:52:13 | 作者: | 來源: | 點擊:
農業部出臺的《關于深入推進科學施肥工作的意見》明確表示,“十二五”期間化肥利用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要想達到這一目標除了采取調整施肥結構、進一步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的覆蓋范圍等措施外,積極改進施肥方式方法無疑也是重點之一。《意見》表示:“改進撒施、淺施、表施等傳統落后的施肥方式,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減輕農業面源污染、促進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記者就如何推進施肥方式的轉變采訪了相關專家。
習慣亟待改變:
據陳清介紹,要想解決目前落后的施肥方式,必須面對我國農業的幾大現狀。第一,省力化。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無論農民、化肥生產商還是農技推廣部門,都希望產品本身能簡單省力化。第二,由于我國農民的農業經營規模較小,農民更愿意接受習慣性的施肥方式,農業機械化相對落后。第三,施肥方式沒有很好地和灌溉結合,實際上很多農作物都可以通過水肥一體化來解決施肥問題。第四,施肥方式需和栽培相結合。
這四點存在內在的聯系,栽培決定了施肥方式,施肥方式決定了肥料的選擇,而灌溉又決定了施肥量的多少。比如新疆,膜下滴灌的面積較大,很多農民不施底肥而是在作物苗期采用水肥一體化的方式施肥。這種灌溉方式要求化肥速溶,不堵塞管道。“再比如菠蘿,因為作物多刺,人無法對其采用撒施等施肥方式,只能采用水肥一體化。香蕉很怕大水漫灌帶來病害的傳播,也必須實行水肥一體化。”陳清說。但是東北的情況又不一樣。近幾年,東北農民為了省力習慣在春玉米上施“一炮轟”,那么這種情況推廣種肥同播技術更為實用。因此,改變傳統的施肥方式要統籌考慮綜合因素,不能搞一刀切,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推廣科學施肥方式。
措施一:
農民習慣撒施化肥是因為這種方式省事,要想改變農民這一習慣唯有做到省工、省時、省力,方能有效。《意見》特別提出要“大力推廣化肥機械深施技術。按照農藝農機融合、基肥、追肥統籌的原則,加強化肥深施機械研發,因地制宜推進化肥機械深施,減少養分揮發和流失。”“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結合高效節水灌溉,示范推廣滴灌施肥、噴溉施肥等技術,促進水肥一體下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這兩種技術的推廣正是考慮到了當下農業生產的現狀。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栗鐵申介紹,在北方的玉米和小麥上,采用種肥同播可以有效控制種肥距離、施肥深度、施肥量,“機播化肥可以把化肥施到地表以下15-20 厘米,實現了化肥深施,減少了化肥揮發,也做到了精量播肥,同時省工、省時,起壟、播種、施肥、鎮壓一次完成。”栗鐵申說。《意見》也提出:“大力推廣化肥機械深施技術,適時適量追肥,減少‘一炮轟’帶來的肥料浪費和后期脫肥。”據栗鐵申介紹,對東北的“一炮轟”,機械施肥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15%以上。而在干旱地區以及不適合大水漫灌的作物上,發展水肥一體化技術則更為實用。據資料顯示: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優點是灌溉施肥的肥效快,養分利用率提高,比常規施肥節省肥料50%-70%,同時大大降低了設施蔬菜和果園中因過量施肥而造成的水體污染問題。
機械深施要求發展緩控釋肥,而水肥一體化技術要求發展水溶肥。這兩個方向看似是一對矛盾的概念,但同樣是為了達到省時、省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因此不管是機械化深施技術還是水肥一體化技術都對新型肥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措施二:
水溶肥更適合管道灌溉的情況,少量多次,效果會更好。“水溶肥的溶解性好,肥料配方比較好,但是問題是目前的水溶肥的市場價格太高了,發展中低端的水溶肥是路子。”陳清說。
另外《意見》中還提出:“集成配套科學施肥技術。按照土壤養分狀況和作物需肥規律,結合作物栽培、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節水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技術,采取農機農藝融合的方式,科學制定施肥方案,集成推廣科學施肥技術,促進水肥耦合和作物吸收利用。”“大力推廣適期施肥技術。要根據土壤水熱條件和不同作物需肥規律,合理確定基肥追肥比例,大力推廣因地、因苗、因水、因時分期施肥技術,因地制宜推廣小麥、水稻等葉面噴施和果樹根外施肥技術。”農技部門也要結合這些意見給農民更多的指導。(文章來源:崔海濤,《中國農資》2012年11期)